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寄韬光禅师

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注释

韬(tāo)光:杭州灵隐寺僧人。

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

上界:天上。

下界:人间。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

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

天香:指拜佛的香烟。

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参考资料:

1、严杰编选.白居易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8页

2、邓秀珍编著.醒悟于中国古代的禅诗中:太白文艺出版社,2013.09:第17页

赏析

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

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

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子”,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子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参考资料:

1、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

2、袁湘生著.白居易诗词新释: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4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宝历元年至二年(公元825—公元826年)期间。当时诗人任苏州刺史,写下这首诗寄给杭州天竺寺的韬光禅师。

参考资料:

1、李元洛编著.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01:第322页

猜您喜欢
三十年来寻剑客
唐代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僧院花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写意
元代徐贲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登辨觉寺
唐代王维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绣袈裟衣缘
唐代长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嘲苏世长
唐代李渊

名长意短,口正心邪。

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

即日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牧童词
唐代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饮中八仙歌
唐代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斗酒 一作:一斗)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唐代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词 ► 白居易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