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送征雁

送征雁

唐代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

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

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注释

征:远征。征雁:远飞的鸿雁。

万里净:一作“万里静”。

嘹唳:即凄清响亮的鸣声。独南征:一作“雁南征”。

风急:一作“风凌”。

塞:边关,险要处,这里指大雁所飞之地。怯:一作“怜”。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92页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赏析

钱起的家乡在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今陕西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

此诗首联运用动静交错、点面结合的方法,寥寥数语,点画出一幅秋空雁过图。雁声凄凉,定下了全篇基调。颔联写鸿雁南飞的行色。一个“冷”字,一个“惊”字,更增添了全诗的悲凉气氛。颈联紧扣诗题,先写大雁征途遥远,呼应题中“征”字,再写诗人遥望大雁南飞,是写“送”字。诗人的担心,正说明他对大雁寄寓了深情。尾联以“乡愁”作结,正是题意所在。诗人目送大雁,视野逐渐模糊,仿佛随着大雁看到了故乡,于是乡愁渐生,转承得十分自然巧妙。

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21-222页

猜您喜欢
秋夜闻笛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四块玉·浔阳江

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

普天乐·秋江忆别

晚天长,秋水苍。山腰落日,雁背斜阳。壁月词,朱唇唱。犹记当年兰舟上,洒洒风泪湿罗裳。钗分凤凰,杯斟鹦鹉,人拆鸳鸯。

江上秋怀
唐代李白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

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

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

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雨后秋凉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寄张元夫
唐代薛涛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寄宿田家
唐代高适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归国遥·金翡翠
唐代韦庄

金翡翠,为我南飞传我意:罨画桥边春水,几年花下醉?

别后只知相愧,泪珠难远寄。罗幕绣帷鸳被,旧欢如梦。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钱起的诗词 ► 钱起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