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桃源图

桃源图

唐代韩愈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注释

眇芒: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 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盘回:迂回曲折。百转:弯曲处特别多。

生绡(xiāo):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

生绡数幅:指桃源图。

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

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大历十四年(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年),任淮南节度参谋,元和六年(年)征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明年,授郎州刺史。终国子祭酒。常父子均能诗,有《窦氏联珠集》。朗州,唐属武陵郡。

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

题封:题字捆札封贴。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

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

之:代词,指《桃源图》。

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

文工:文章精巧工稳。

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

臻:达到极点。

异境:异地。

恍惚:好像、仿佛。

斯:代词,此处。

此句谓:指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

四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

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

赢: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

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

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

蹶(juě):跌倒,亦指灭亡。

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近远:或作远近。

蒸:同蒸,焕发。

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

乡邑:家乡、故里。

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物色:访求、查寻。

相猜:相互怀疑。

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

丧前王:指汉灭秦。

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

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

“听终”二 句:指桃源中人听了渔人说世外六百年的兴亡历史,凄然伤感。秦亡至东晋太元年间渔人入桃花源的时间凡“六百年”。

几许:多少。

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

礼数:风俗礼节。

樽俎(zūn zǔ):盛酒食的器具。

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此谓桃花源人所居之室,招待渔人居处。月明伴宿与无梦寐,是眼前现景,空与骨冷魂清,是感觉,合成清空幽雅之境界,妙在形肖味厚。

啁哳(zhāo zhā):杂乱的叫声。

火轮:太阳。

客:渔人。

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

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

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

苍苍:空旷迷茫貌。

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世上一般人。宁:那能。

参考资料:

1、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

2、(唐)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 上[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98-99页

赏析

此诗巧妙地借王维刘禹锡等的“桃源仙境”之说,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园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实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王维《桃源行》只重本事,层层叙写,句句本色,不露凿痕,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后人再作,必出新意,若无意,不必重作。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摒排众议,恢复桃花源的本来面目;桃花源不过是传说之乡、想象之境。

韩诗所以能与王诗并肩要在有二:一是否定了前人,包括王维把桃花源写成“仙境”,而蛊人“出世”的主题。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这种思想在韩愈的时代是进步的,也是韩诗高出的原因。二是诗的写法与语言的运用,起结照应,道出题旨,中先叙画作案,次写本事,间议提顿,语尽铺张,通畅流利,雄浑奇伟。章法结构翻波叠浪,曲折有致。在句法上,其它七言古多用对句,而韩诗多用奇句,句法多变,形成了这首诗流利奇伟的特点。

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参考资料:

1、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

2、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7.

创作背景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以此题材写诗的不少,最脍炙人口者推王维《桃源行》,却把“避地”写成“出世”,“人间”换成“仙境”。韩愈首破神仙荒唐之说,疑因此而发,当写于公元814年(元和八年)后。

参考资料:

1、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

猜您喜欢
宿香山阁

暝望香山阁,梯云宿半空。轩窗闭潮海,枕席拂烟虹。

朱网防栖鸽,纱灯护夕虫。一闻鸡唱晓,已见日曈曈。

题宝林山禅院
唐代方干

山捧亭台郭绕山,遥盘苍翠到山巅。岩中古井虽通海,

窟里阴云不上天。罗列众星依木末,周回万室在檐前。

我来可要归禅老,一寸寒灰已达玄。

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华山孤松
唐代张蠙

石罅引根非土力,冒寒犹助岳莲光。

绿槐生在膏腴地,何得无心拒雪霜。

寄白石师(师无名,常居白石谷中,因为号)
唐代姚合

白石师何在,师禅白石中。无情云可比,不食鸟难同。

屦下苍苔雪,龛前瀑布风。相寻未有计,只是礼虚空。

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题燕太子丹传后
唐代李翱

  荆轲感燕丹之义,函匕首入秦,劫始皇,将以存燕霸诸侯。事虽不成,然亦壮士也。惜其智谋不足以知变识机。始皇之道异于齐桓,曹沫功成,荆轲杀身,其所遭者然也。乃欲促槛车,驾秦王以如燕,童子妇人且明其不能,而轲行之,其弗就也非不幸。燕丹之心,苟可以报秦,虽举燕国犹不顾,况美人哉?轲不晓而当之,陋矣。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赠嵩山焦炼师
唐代李白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韩愈的诗词 ► 韩愈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