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译文
回到家门没有面见母亲,咫尺之间却像隔着千万里。
燕子矶头落下的伤心泪,一滴一滴都沉入了江底。
注释
燕子矶:在江苏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长江边。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地势险要。
口占:当场作诗,不起草稿。
面母:面见母亲。
咫(zhǐ)尺:形容距离很近。古代以八寸为咫。
参考资料:
1、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编著.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195
这首诗前两句讲述了作者回到故乡不能面见母亲的情况;后两句由此而感慨不能探母的痛心,同时也表达对整个国家局势的忧愤。全诗行文简练,通俗易懂,尾句语出新奇,更表现出诗人无限的念母之情,爱民之意,忧国之心。
“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这两句诗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它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充满了对自己未能尽到孝道的内疚之情,又可以感到他以国事为重的责任感及“忠孝不能两全”的痛苦心情。较之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情形,更有悲剧色彩。正是沧海横流,方见英雄之本色。
“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这两句,表面上似乎直接回应了“来家不面母”的事件,然而其内涵却远比表面所展现的深沉。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未能探望母亲的痛心,更是他对国家大局的深重忧虑。南明政权的存亡悬于一线,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权奸与东林党人的斗争,左良玉也趁机发难,导致局势混乱不堪。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然而面对大厦将倾的困境,他独木难支。他在十万火急之中,居然还奉命“勤王”,形同釜底抽薪。这样不争气的局面,不得不一洒清泪。这就像《红楼梦》七十回中,探春在大观园发生“内乱”时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罢,“不觉流下泪来”。史可法“矶头洒清泪”,不是忧惧清军强大,而是为外敌当前,内部离心的状况感到悲愤。而这种悲愤未易言之,只能借向母亲临风谢罪的由头,而尽情宣泄出来。
“滴滴沉江底”,写泪洒清江,千古至文。泪水之所以能沉到江底,只有是铜人铅泪。这就写出了他感情的分量不轻,形象地表现了他忧国的沉痛深至。“滴滴”、“沉底”四个舌齿音(其中有三个为“双音”字),更在音情上加以烘托,效果绝佳。总之,无论就思想性和艺术性而言,这首诗都算得上明代五绝的一颗明珠。
参考资料:
1、周啸天著.宋元明清诗词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327
明弘光元年(1645年),崇祯自缢身死后,弘光帝即位,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这时候清军南侵,史可法在江北率师抵御。适逢驻扎在长江中游的明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由,进攻南京。史可法奉命入援,渡江至燕子矶,而良玉军已败退。当时扬州军情有燃眉之急,关系到王朝的命运,于是他又率军回江北抗清,而没能回南京见上母亲一面。这首情至文生、口占而成的绝句,便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
参考资料:
1、周啸天著.宋元明清诗词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327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