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明代龙山雪

龙山雪

明代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洁白的雪把群山都覆盖起来了,就连月亮都显不出光亮,满眼只有雪的白色。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而归。

注释

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侍:服侍,侍候。

呆白:苍白。

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

觥(gōng):古代一种酒器。

敌:抗,抵御。

欱(hē):同“喝”。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

山趾:山脚。

参考资料:

1、(明)张岱著;蔡镇楚注译,陶庵梦忆,岳麓书社,2003.08,第255页

赏析

这篇散文记载了作者年轻时登卧龙山观赏雪景的往事。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纷飞,在地面上形成三尺多深的积雪。到傍晚天空放晴时,张岱前往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之中赏雪,同行的还有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位优伶。然后,作者以白描手法围绕雪后奇景展开:众山都被大雪覆盖,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而暗淡的月光又映衬得雪景更加苍白;喝下去的酒因为酒气被清寒的积雪吞噬,竟然饮而不醉;在雪景之中,伶人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箫,但乐曲声调皆被寒气所慑,艰涩得发不出音调,逼真地反映了雪天的透骨之寒。文章结尾处,马小卿、潘小妃两位伶人互相抱着向山脚下滚落,结果沾染满身白雪,而作者自己乘坐的羊头车也“拖冰凌而归”,依然是描写雪之大与天之寒。作者坐车归,自然只需一辆,如若去掉“小羊头车”前的数字“一”,看似更精炼,实则不能省。“一”,车只有一辆,因此,马小卿、潘小妃只能“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同时,点明车型是“小羊头车”,车小不能容纳多人。从作者用词的讲究可以窥见他对马小卿、潘小妃的眷顾。先写马小卿、潘小妃“下”,后写自己“归”,看着她们“直至山趾,浴雪而立”,其实也是一种情怀。

大概明末江南很少下这么大的雪,作者不顾严寒在冬夜赏雪,没有现代高科技的保暖措施,喝酒抗寒也不起作用,还能有闲情雅趣丝竹管弦,真不愧文人的痴性情怀。全文中心明确,以人的视觉、感觉和触觉为主要表现手段,写出了雪后奇景和游人的雅趣。文字简练朴素,具有清新淡雅之感。

参考资料:

1、(明)张岱著;娄如松注笺校. 陶庵梦忆注笺校[M].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7:287-288.

2、(明)张岱著;周倩注. 陶庵梦忆[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319.

3、(明)张岱著;梵一编著. 陶庵梦忆[M]. 合肥:黄山书社, 2016:169.

简析

这篇文章回忆当年携众戏人夜登卧龙山赏雪宴饮的情景。雪中醉饮,加以寒冽的清唱与幽幽的洞箫,这本身就是一种清幽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描写雪后的山中景色出神入化,烘托出雪之大、天之寒,构思奇警,别有情趣,具有清新淡雅之感。

创作背景

天启六年(1626)十二月雪后的一天,张岱与女戏人在绍兴城内卧龙山西岗的城隍庙山门赏雪。直至三更,张岱等人才分头而归。马小卿等从上城隍庙左,下百步街相抱着滚下山,张岱则坐着一辆小车,拖着满身冰凌回去。中年以后,张岱遭遇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为躲避战火,他被迫隐居西白山。回想五十年来的经历,当年的繁华靡丽就好像一场大梦,于是他追忆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参考资料:

1、(明)张岱著;林邦钧注评. 陶庵梦忆注评[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1, 202-203.

2、(明)张岱著;娄如松注笺校. 陶庵梦忆注笺校[M].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7:287-288.

猜您喜欢
春水短吟
宋代邵雍

雪消冰泮渌盈沟,翡翠鸳鸯得志秋。

长恨远山遮不断,又疑别浦去难留。

绕堤杨柳轻轻拂,近岸新蒲细细抽。

满眼烟波杳无际,三吴特地送孤舟。

时雨
宋代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题邻居
唐代于鹄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陇头歌辞三首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崔氏东山草堂
唐代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菩萨蛮·越城晚眺
明代刘基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更漏子·本意

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明代杨慎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

摄山秋夕作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张岱的诗词 ► 张岱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