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金朝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连年的战争把一切搅动得阴天惨地,这场战争真的要让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方才罢休。

蒙军南侵,山河破碎,国土变色。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草木,以至于在吹来的风中也带上了血腥气。

当年蒙金和亲,却不能使金国真正安宁,如今就算有申包胥再世,也不能再去秦庭恸哭了。

如今的并州豪杰还有谁在,可悲的是河朔诸将帅竟然没有人学五代刘知远那样分兵解救汴京之围!

注释

惨澹:凄惨暗淡。

干戈:指战争。

包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国用伍子胥计攻破楚国,他到秦国求救,在秦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

井陉:山名。太行山的支脉。有要隘名井陉口,又称土门关。秦时为军事要地。

赏析

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惨淡龙蛇日斗争”,指金、蒙古战争。一说这句是讲岁逢凶年,战祸频仍。依干支纪年,金哀宗天兴元年为壬辰,二年为癸巳。旧时曾有“辰为龙,巳为蛇,岁到龙蛇贤人嗟”(见《后汉书·郑玄传》李贤等注)的解释。二说可互参。接下来的“干戈直欲尽生灵”,是形容战争的残酷无情。

“高原”二句,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天兴元年,金遣兵卒民丁万人开堤,决黄河水,以加强汴京的守卫。不料蒙古骑兵杀至,结果生还者不足二三百人(《金史·白撒传》)。诗中叙述的正是此事。“山河改”与“草木腥”的描写,概括了国土残破、面目已非的惨痛现状与杀戮的残忍惨烈。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抒愤;包含着诗人沉重的沧桑之感与悲怆之意。明人瞿佑评曰:“元遗山在金末,亲见国家残破,诗多感怆。”(《归田诗话》)可谓一语中的。面对疮痍满目、京城被围的残局,诗人心头充满了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国家将亡的预感使他心焦如焚;另一方面,自己对此毫无办法、无能为力,又使他痛心疾首、怨恨满腔。

“精卫”句,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了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包胥”句,则取秦庭之哭的典故而反用其意。《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吴国攻破楚国郢都后,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哭了七天七夜,终于使秦王感动,发兵救楚。元好问在这里以“无泪”二字沉痛地指出,即使自己有心效法申包胥,但此刻也只能是欲哭无泪、求救无门,究竟何以如此?诗人在最后二句中揭出真情——“并州豪杰知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

“并州豪杰”,本来是指五代时拥重兵驻节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后晋开运三年(946)十二月,契丹攻下后晋都城开封;明年,掳晋帝北归。刘知远得到这一消息后,“声言欲出兵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救援晋帝,但不久却自立为帝。元好问用这一值得沉思的史实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汴京被围后,哀宗曾一再诏征各地入援,但“累召援兵复无至者”(《金史·白撒传》)。诗人对此极为愤慨。诗中以“豪杰”二字称呼那些拥兵观望、畏缩不前的诸豪帅;以“莫拟”二字揭出他们居心叵测的嘴脸,语意辛辣、讽刺。全诗在怨愤、悲怆、冷峻的笔调中截住,而余意曲宛、感慨尤深。

本诗在写作上以用典见长。全诗用典虽多,但与内容贴切,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特别是用典而不受其束缚,善于翻出新意,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赵翼《题遗山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用来印证这首作品,应该是很恰当的。

简析

诗一开头,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一幅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动乱景象。颔联承上作进一步说明,用事实指出战祸造成的空前浩劫。颈联借用精卫填海的神话从正面表白自己报效国家、矢志不移的决心,充满了绝望而又绝不甘心的悲壮意味。尾联借用典故影射当时金廷所面临的形势,讽刺居心叵测之徒。作者在诗中对金室衰亡流露出深切的哀惋,抒写了作者无力回天悲愤难伸的伤痛。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正月,节节进逼的蒙古军围困了金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十二月,城中粮尽,金哀宗被迫出京亲征。元好问当时任左司都事,仍留在围城中。不久,哀宗因军事失利,东走归德(今河南商丘),实际上放弃了汴京。诗题中的“车驾东狩”即指此事。原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猜您喜欢
江城子·咏史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河传·同伴

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燕已飞,不归,泪痕空满衣。

天际云鸟引晴远,春已晚,烟霭渡南苑。雪梅香,柳带长,小娘,转令人意伤。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到此身。

潼关吏
唐代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更漏子·今夜期

今夜期,来日别,相对只堪愁绝。偎粉面,捻瑶簪,无言泪满襟。

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听咐嘱,恶情悰,断肠西复东。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金朝吴激

江南春水碧于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颍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金朝刘迎

离恨远萦杨柳,梦魂长绕梨花。青衫记得章台月,归路玉鞭斜。

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