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宋代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

清平乐·谢叔良惠木犀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叔良:即余叔良,作者友人。木犀(xī):即木樨,桂树学名,又名崖桂。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

痛饮:尽情喝酒。李白《送殷淑三首》其三:“痛饮龙筇下,灯青月复寒”。

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

团团:圆形。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水沉:即沉香。一作“蔷薇”。杜牧《扬州三首》其二:“蜀船红锦重,越橐水沉堆。”又《为人题赠诗二首》其一:“桂席尘瑶佩,琼炉烬水沉”。

大都:不过。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

直恁:竟然如此。

参考资料:

1、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79-80

2、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452-453

3、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2-174

赏析

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写得别有情趣。

上片忆昔。起笔回顾痛饮吴江,酒酣沉醉,醉而复醒的情景。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桂花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大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少年痛饮”,实有“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之意。“明月”句,“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影像丰富而优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观赏状态。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十里”句,用“水沉”来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专咏桂花芳香。

上片前二句叙事,后二句写景,绘出少年辛弃疾的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情景谐和,是一幅诗中有画的境界。

词转入下片“意脉不断”,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大都”两句赞赏桂花,即小见大。田艺蘅《留青日扎》卷二十一:“额上涂黄,汉宫妆也。”《西神脞说》则谓“妇人匀面,惟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黄。”梁简文帝《戏赠丽人诗》:“同安鬟里拨,异作额间黄。”李商隐《蝶》诗云:“寿阳宫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桂花体积小,金黄色,宛如妇女淡施“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般芬芳。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最后别出新意:“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激情满怀,放言凭借秋天风露的传播,桂花会将整个世界都熏染得浓郁芬芳。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六引张砥中曰:“后结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此词不只是赞美桂花的芳香十里。作者一生都“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旧说“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山海经》),“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吕氏春秋》)。无论是异香的桂花,或“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咀之无味”(《词林纪事》)卷一引)的桂子,一向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李清照咏桂花词《摊破浣溪沙》云:“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人们总是既称颂桂花的形态美,又赞扬它的精神美。辛弃疾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似隐寓有他“达则兼善天下”的宏愿的。

况周颐云:“以性灵语咏物,以沉着之笔达出,斯为无上上乘”(《蕙风词话》卷五)。此词的佳处正在于咏物与性灵融为一体,即性灵即咏物,词人将自己淡化到不露痕迹的地步,而又非沾沾然咏一物矣。全词非寄托之作,但结句并不排斥似为作者济世怀抱的自然流露。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参考资料:

1、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490

2、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1-1582

创作背景

辛弃疾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此词当作于辛弃疾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

参考资料:

1、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79-80

2、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81-1582

猜您喜欢
何满子·寂寞芳菲暗度

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缅想旧欢多少事,转添春思难平。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深院空闻燕语,满园闲落花轻。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长日愁生。谁见夕阳孤梦,觉来无限伤情。

酬屈突陕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

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

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骎骎。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子规
宋代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三江小渡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秋思·荷塘为括苍名姝求赋其听雨小阁

堆枕香鬟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动罗箑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映梦窗,零乱碧。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

欢酌。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怕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凤翼。叹谢客、犹未识。漫瘦却东阳,灯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

山亭柳·赠歌者
宋代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秋径
宋代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辛弃疾的诗词 ► 辛弃疾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