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宋代初发嘉州

初发嘉州

宋代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晨出发的击鼓声阗阗响,西风掠过画旗。

故乡随着船儿的飘荡已渐行渐远了,要去的方向浩然无边际。

岷江支流的锦江遥远看不见,阳山与青衣江水清澈可爱。

三江合流从弥勒大佛脚下奔腾而过,浩浩荡荡造就广阔平坦之地。

乡村集市有一参禅之僧,寻觅于傍晚烟霭笼罩的钓鱼台上。

他定是应约先期到达了,并已久久伫立在流水潺潺的钓鱼台上。

注释

阗阗(tián):众多、旺盛的样子。

画旃(zhān):同“毡”,古代画旗。

锦水:即 锦江 。

蛮江:指 四川 青衣江。

旷荡:空阔宽广;广大。

平川:广阔平坦之地。

野市:乡村集市。

禅客:佛教语。

暮烟:意思是傍晚的烟雾。

潺潺:意思是指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简析

《初发嘉州》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写清晨启程时鼓声震天、西风猎猎吹动彩旗的壮观场景,接着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未来旅程的无限憧憬;然后写自然之美与旅途的变幻;野市中的禅客和暮色中的钓台,又为画面增添了一抹禅意,说对方已经提前到达,正在等候自己。这首诗语言冲淡,意境纯美,铺陈出一幅写意山水画,意趣盎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

猜您喜欢
次韵曾吉甫题画屏风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

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

冷然已作华胥梦,便有群仙到枕旁。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插田歌·节选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晚过狮子林

无地堪逃俗,乘昏复到林。

半山云遏磬,深竹雨留禽。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叩门惊有客,想亦为幽寻。

官桥柳色
明代朱栴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宋代苏轼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黄金缕·家在钱塘江上住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家在 一作:妾本)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点绛唇·春愁
宋代赵鼎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夜如年·斜月下
宋代贺铸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