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宋代破瓮救友

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注释

光生七岁:司马光长到七岁。光,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

大旨:大意,主要意思。

自:是自此,从此。

释:放下。

瓮(weng):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弃去:逃走。

迸:涌出。

退:回家。

了:了解。

于:在。

闻:听、听到。“闻”在文言文中主要有6种意思①听,听到 如本文中的“闻讲《左氏春秋》”。②听说,知道③报告上级④用鼻子嗅。⑥声望,威望。如《伤仲永》中的“不能称前时之闻。

破:打开,打破。

猜您喜欢
天仙子·燕语莺啼三月半
五代佚名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献钱尚父
唐代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三上文章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酬屈突陕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唐代王维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谒金门·花满院
宋代陈克

花满院。飞去飞来双燕。红雨入帘寒不卷。晓屏山六扇。

翠袖玉笙凄断。脉脉两蛾愁浅。消息不知郎近远。一春长梦见。

浣溪沙·忆旧
宋代苏轼

长记鸣琴子溅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宋代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西江月·梅花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司马光的诗词 ► 司马光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