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唐代野菊

野菊

唐代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荒废的篱边,盛开着丛丛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笼罩在秋水上。

诗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见过野菊,它是那样茂盛地簇生在石缝里,与它为伴的只有曜曜呜叫的秋虫。

注释

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艳:因花色艳丽,故以艳指代花。

荒篱:指荒芜的篱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这里指菊花。

著:同“贮”,居积,引申为笼罩之意。

秋水:神色清澈。

向:从前,往昔。

蛩(《辞源》作qiáng《辞海》作qió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参考资料:

1、傅承洲 沙文选.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页

2、钟尚钧 马大品 黄为之 刘键.中国历代诗歌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页

3、孙映逵.群芳百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页

赏析

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其中的“晚”与“荒”相映照,叠现出一幅冷落、萧瑟的空间背景;再着一个“出”字,不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独放和光彩夺目,亦从力度上强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其“冷香”与“秋水”相映照,构成了一幅明净、雅洁、宽阔,博大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因此而尽显。其中以“冷”字修菊“香”,从诗人的心理感受来着笔,却与时令、气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纯无邪,一显野菊那冰清玉洁的姿质。“晚艳”、 “冷香”、 “秋水”,既绘出了菊的形貌气味,又传出了菊的神韵丰采。 “出荒篱”点出了“野”。后二句则进一步从旁烘托,在“野”字上开拓意境,把“野菊”写得神完意足,而诗人形象也略约可见。此乃托物扦怀之法。

转句“忆向山中见”,顺着追根求源的线索,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总之,此诗虽短小,但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这首诗的虚实处理也很妙。一二句实,三四句虚,由“忆”相联,于是就从篱、水扩而到山、石,诗境为之开阔而且灵空飞动起来。

参考资料:

1、公羽.傲霜斗雪·菊花: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08月:第1版第22页

2、胡正山 陈立君.花卉鉴赏辞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98页

创作背景

贞元八年(792),王建学成。根据唐代科举制度规定,读书人要由地方掌管选举的官员选送长安应试,而王建游学异乡,无人延誉识拔。于是王建鄙弃轩冕,山居谷汲,学仙求道,饵药炼丹,在邢州漳溪度过了一段山居生活。山居期间,王建创作此作品。  

参考资料:

1、孙映逵.群芳百咏: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页

猜您喜欢
献钱尚父
唐代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子规
宋代余靖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如烟。(如 一作:于)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题禅院
唐代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高都护骢马行
唐代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渌水曲
唐代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汨罗遇风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听筝
唐代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